020-85611717

数字科技馆

数字科技馆以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己任,面向全体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搭建一个网络科普园地。在数字科技馆这个平台上,公众能够增长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激发创意灵感,了解科技动态,分享丰富的科普资源。

  我公司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展示科学进程的方式方法,通过虚拟现在、Flash、3D、多媒体等最新信息技术展现科学知识,通过网络科普专栏了解当今国家重大科技事件、科技问题和公众热点话题中相关科技知识;青少年可以在虚拟互动体验区中参与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增强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创新思维、信息沟通及动手能力;专业科普人员可以在科普资源库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图片、文字、音像、动漫等素材,组合创作新的科普作品。

  数字科技馆以数字的方式传播科技文明,它带您穿行于古代与现代、虚拟与现实之间,与您一同感受科技的魅力、生活的精彩,以及科技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深刻影响。

  成功案例:

                     潍坊诸城恐龙科普馆

潍坊地震馆

                  潍坊科技馆

消防监控系统软件

   科明消防应急预案演练系统,借助动漫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针对与消防应急预案相关的全过程展开研究,为应急预案的制定与管理、灾情重现、逃生演习、救灾训练、救护设备的性能及使用培训、应急预案的检索以及灾害现场指挥方案的制定等各个方面,提供基于实际三维场景的、完整的计算机辅助支持手段。

   软件的消防应急预案演练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环境仿真、人机交互、属性查询、模拟及决策指挥。软件还没有信息库、监控系统集成模块、消防器材教学模拟模块、消防知识普及教育模块、综合查询模块、帮助模块。

已完成的科普影片

1、恐龙时代气候植被、地壳变动

   恐龙时代主要指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又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在这一时期,恐龙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们存活了近1.6亿年,最后由于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灭亡,中生代亦随即结束。恐龙是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成功的物种之一。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在侏罗纪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极其繁盛。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它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侏罗纪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区比较明显,由于迁移和演变,侏罗纪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区趋于近似,说明侏罗纪的气候大体上是相近的。


2、恐龙生存、繁衍、灭亡

    恐龙最早出现在离现在约2.35亿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1亿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莱诸盆地,生活着一个庞大而繁盛的恐龙王国,几十种恐龙在此繁衍、生息,整个恐龙世界呈现出自然、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片通过恐龙四大家族在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寻偶交配、筑巢育子等方面细节描述,表现各种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习性,四大家族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快乐的恐龙王国,同时种族之间弱肉强食的争斗、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贯穿着王国兴衰的始终。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影片展现了灭亡原因假说的的其中之一:大规模火山爆发导致的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3、恐龙化石形成、发掘、保护

恐龙时代离我们如此遥远,如果不借助于化石,我们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恐龙化石大致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沉积岩中。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也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也同样不易。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和研究恐龙。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渐渐了解了恐龙的外形及生活形态,而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的新发现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们原先认定的恐龙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4、煤炭的形成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 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

5、煤炭开采、运输、加工

采煤方法种类很多,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使用的采煤方法,总的划分为壁式和柱式两大类。壁式采煤法的特点是煤壁较长、工作面的两端巷道分别做为入风和回风、运煤和运料用,采出的煤炭平行于煤壁方向运出工作面,我国多采用壁式采煤法开采煤层;柱式采煤法的特点是煤壁短呈方柱形,同时开采的工作面数较多,采出的煤炭垂直于工作面方向运出。

煤炭加工是指为提高煤质或煤炭利用价值以获得适合不同需要的商品煤或煤制品的过程。煤炭经过加工后体现出三大主要用途:动力用煤、炼焦用煤、煤化工用煤。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6、钻石形成、文化、加工工艺

在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幔深处的岩浆中溶有碳元素,当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变化时,碳的浓度达到饱和程度状态便开始析出、结晶为钻石毛坯。在后期火山活动中,结晶的钻石毛坯被金伯利岩浆或钾镁煌斑岩岩浆捕获,被带至地表,并包裹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形成原生矿。原生矿经过风化剥蚀作用,被带至河流或滨海环境沉积下来,则形成次生砂矿。

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在此之前,伴随它的只是神话般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惧的传说,同时把它视为勇敢、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象征。如今,钻石不再神秘莫测,更不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对开采出的矿石经精心破碎和分选后,并不像其它金属矿床一样,即可投入大批量的冶炼,而是要对每一粒钻石毛坯进行逐粒精心细致的分析,才能确定下切磨方案,以确保其重量、净度和款式。这往往需要对钻石本身物理光学性质有充分了解、经验相当丰富的人员来进行。一般步骤是:设计标线;劈钻;锯钻;车钻;磨钻;清洗分级。而这每一步骤中还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小程序。每一小步都需要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钻石的加工工艺告诉我们,本来就很珍贵的钻石,经过全部加工工艺,其损耗很大,费时很长,钻石虽然硬但是易碎,风险很高。又是人工借助机械完成的,所以,加工后的钻石更加昂贵。

7、沂沭断裂带等特殊地貌的形成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主体的北侧,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连成一线,是一条延伸长、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的复杂断裂带。该断裂始现于太古代,中生代活动强烈,以张性正断活动和张扭活动为主,其东西两侧断裂下沉,形成北北东向近平行展布的马站-苏村地堑和安丘-莒县地堑,充填了大量白垩系地层。中部则断裂隆起形成汞丹山地垒,其上泰山群广泛出露。白垩纪末至早第三纪时期,该断裂带表现为强烈的挤压活动,大部分隆起处于剥蚀状态,唯其北端下沉,形成潍坊断陷,接受了早第三纪早期沉积。晚第三纪时期,一方面沿主干断裂有大量玄武岩喷发,另一方面潍坊断陷随同其周围的鲁北及渤海地区一起下沉,接受了上第三系沉积,自此该断裂带的南北差异渐趋明显,其东西边界作用大大减弱。第四纪以来,该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成为山东地震的最大源地之一。

8、济南泉水成因

济南素有泉城美誉,泉水众多,水质清澈,泉味甘冽,历代许多文人都对它的声、色、形、貌、味加以描述,留下了许多赞泉咏水的诗篇。这么好、这么多的泉水是怎么来的呢?济南的泉水,来源于济南市区以南,锦绣川以北的广大山区,这些山区的岩石是约四亿年以前形成的一层很厚的、质地比较纯粹的石灰岩。这种石灰岩地区,地表有溶沟、溶槽、地下有漏斗、溶洞、暗河以及钟乳石,便于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因此,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地貌:在干旱季节里,土地龟裂,禾苗枯焦,到处看不到水迹,而就在这里的地下深处,却能听到流水的淙淙声。山区的石灰岩层,以大约三十度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大量的地下潜流,神出鬼没的向济南运动。恰巧,济南的大明湖往北,地下岩石变成了坚固的火成岩,大量的地下水流到这里,碰到火成岩的阻挡,拦蓄起来,约积越多,水泄不能,必须另找出路。正巧济南旧城一带,地势低洼,有的地方甚至低过了地下水的储水面,地下水便穿过地表,争相夺门而出,形成了众多的泉水。

9、青岛高铁站改施工流程

青岛火车站于1900年至1901年秋建造,为纯粹的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200611月,青岛火车站开始封闭改造,改造后的新火车站告别了以往客货两用的历史,成为专门的胶济线城际列车客运站。新青岛站定位为青济胶济线城际列车客运站,开行济青动车组组成的城际列车和等级较高的旅客列车。在沧口站西南侧与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间,建设了青岛第二火车客站,承担大部分长途和通过客车的接送任务。

本片总结施工经验,仿真再现了施工全过程,形象直观,在改造流程模拟、工程经验借鉴、施工人员培训等方面可以发挥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10、塔式起重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从几种常见塔机的结构开始,操作流程包括安装、检验、电气设备、液压系统等,形象直观,可作为塔机工程人员和开发设计安装人员的最佳辅助教材。

11、生物质发电厂虚拟规划

生物质发电厂主要是利用秸秆的生物质能来进行发电开发,预计年消耗秸秆总量为15万吨至20万吨之间。同时,由于与煤电相比,秸秆发电成本较低,可以有效降低供热成本,利用秸秆作为锅炉燃料建设小型热电联产企业,也将成为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个主要方向。 

12、曲阜孔庙、曲阜孔府、曲阜孔林、泰山碧霞祠、济南趵突泉、济南大明湖、济南千佛山、济南灵岩寺、济南泉城广场、淄博蒲松龄故居、临沂王羲之故居、烟台蓬莱阁、威海刘公岛、章丘朱家峪、青岛五四广场、青岛栈桥、烟台张裕博物馆、章丘百脉泉公园等22个省内著名旅游景点,故宫等6个省外著名景点

    

    

13、文化社会类:鹊华秋色图鉴赏,大明湖放河灯风俗等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字公谨,1232~1298)所画。周氏原籍山东,却生长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右方双峰突起,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 


3D科普读物

  运用动漫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编撰制作的3D电子读物,实现了面向视觉传达的知识的先进表现。它直观、生动、逼真的表现效果,以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展示、演绎、传达效果、极具趣味性、互动性和科技感,更加符合新一代青少年认知行为习惯的特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观察事物、探索其本质和规律。

   科明3D电子读物体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在现实环境之中设置虚拟信息,让读者使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在虚拟融合环境中与学习内容互动。3D电子读物不仅提够了逼真的、高分辨率的3D场景,而且提够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定位与交互方式,以此来实现读者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并使读者通过最自然的操作与虚拟世界中的三维物体进行实时交互。这样运用先进的表现技术可以将读者不可抵达的真实世界或者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微观世界,用三维动画模拟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项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方便地对其中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以及与此虚拟现实的世界进行交互。

   主要技术包括

(1) 动漫游戏技术:为增强知识表现的形象性、趣味性、娱乐性、针对知识进行策划或创作剧本,之后进行场景设计、角色设计、关卡设计、激励规划设计与道具设计,还包括音乐、美工,直到最终的动画设计、程序编码等。

(2) 虚拟现实技术:对知识相关的实体及环境进行科学建模并渲染,达到虚拟模型与实景的高度仿真展示,使应用者能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沉浸感。

(3) 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旨在实现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的高度融合。

(4) 人机交互技术:通过软、硬件集成设计与开发,使用户通过外部设备获得真实、强烈的交互式体验。如将传感器设备、视频设备等集成到相关知识单元中,根据所采集到的信号,与三维场景中的模型、人物等进行联动或者自动锁定。

(5) 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将情景学习及构建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原则贯穿于应用开发中,使知识传达符合读者认知心理习惯与知识构建规律。